当宜修将康熙带到她京郊的那处庄子时,已经是烈日炎炎了。
康熙的几位年长一些的皇子见康熙下了马车一刻都不停歇的继续往里走。
都纷纷规劝他,先休息,休息好了再去也不迟。
但是,康熙面对这种可能流传千古的功绩怎么可能压抑的住内心的冲动。
所以大手一挥,让大家克服一下炎热和疲累。
国事为重!
之前,宜修在他面前多次说起时,她将她说的全当成了孩子的玩笑话。
几千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可能从一个孩子手里改变。
但是,耐不住她的缠磨。
他只好派了人去查看。
这一看还得得了,虽然那时候地里的庄稼小麦还没成熟。
但是,据他手下的人说。
整整齐齐的六块地,对比下来一目了然,
一块比一块麦穗大。
只有一块是例外。
最后一块地较之第一块地,麦穗大了一倍不止。
康熙为此粗算了一下账,在北方,麦黍稷的产量一般为亩产两石。
那宜修改良后的麦种当真如此神奇的话那就是亩产四石。
也就是七百斤。
最主要的是她有这方面的天赋,他完全可以给她批块地方,让她改良黍稷栗的种子。
如果这些种子都能有较之以前两倍有余的的产量。
他只要一想起这样的结果,浑身就激动的颤栗。
粮食啊,一个国家一个王朝一个家庭的基础啊。
这还不算,毕竟小麦的种植只能占比所有种植土地的三成。
宜修另一个庄子里的水稻才是重中之重。
想到水稻,康熙不免想起宜修说的,对于水稻的改良宜修是在他改良后的御稻米的基础上改良的。
据江苏那边的官员上报说,御稻米产量最高时达到了亩产914斤。
按宜修这个改良程度改良后亩产那最起码在一千五百斤以上。
小麦和水稻的产量有这样大幅度的提升。
那大清治下的所有人民,他完全可以做到让他们不因饥饿而死。
甚至大胆预测一下,不但可以杜绝饥饿而死的人,而且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勉强还可以混个温饱。
这样的政绩,纵观历代王朝,哪一任皇帝做到过。
可是他康熙做到了。
这是这么了不起的政绩。
他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当到了地方一看,康熙被这样沉甸甸的景象震撼了。
他胸腔里的豪迈之气几乎要喷涌而出,他不是一个五谷不分的皇帝。
相反,为了能让百姓吃饱饭,他做了不少的工作。
下旨在黄河下游一带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他还多次亲临现场指导与监督。
为对付蝗灾,他带头研究了一套可行有用的灭蝗技巧。
历朝历代,哪一位皇帝没想过控制天气。
可是他知道这不可能。
既然天气无法控制,他就建立了“晴雨录”,做到了预防天气。
他还改良了稻种, 御稻米是几千年来,产量最大的水稻稻种。
如今,宜修出现了,打破了他的记录,可是他很高兴被打破。
他大清的子民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几位皇子还不知道眼前的麦地意味着什么,可是康熙带来的几位农官几乎疯了的一样赶到地前。
手小心翼翼的抚上麦穗,虔诚的像是抚摸着什么稀世珍宝。
不,这比稀世珍宝还珍贵。
和氏璧珍贵吧,皇权的象征。
可是,拥有这些粮食种子,还要什么和氏璧。
只要让百姓吃饱饭,谁敢赶皇帝下台,这成千上万的百姓们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你淹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