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派兵进驻济南的事情都向李鸿章进行了禀报。
李鸿章听了以后,不仅没有责备袁世凯自作主张,胆大妄为,反到称赞袁世凯做得很对,因为海外华人要求占领山东是大局已定,无论清廷答不答应,都不可能有改变,既然是这样,那就不如做得大方一点,在移交山东的时候尽力配合海外华人的行动,这样不仅能够和海外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也能换得他们在交还北京的时候,少给清廷制造麻烦,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因此李鸿章也决定,就按照袁世凯的提议,讨记在下一步的谈判中的细节条款。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袁世凯的行为,张佩纶就在私下里提醒李鸿章,袁世凯野心素著,而且过于胆大妄为,并视朝廷制度于无物,日后恐生异端,因此不可对袁世凯过于信任。不过李鸿章对此到并不以为意,认为在这非常时期,只能事急从权,而且这也正说明袁世凯敢于担当,不拘泥于小节,处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成大事。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考虑符合朝廷制度,那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其实李鸿章自己就经常干一些与朝廷制度打擦边球的事情。
而李鸿章这边在准备,穿越集团也同在讨论全面接管山东地区的事宜。现在穿越集团内部对全面接管山东地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以前制定的“农村包围城市”式,也就是先从效外的农村中通过推行土地改革的行动,完成对农村的控制,推然后逐步扩展到县城,进而控制山东全境,由于这种方法是从底层开始,因此也被称为由下至上法。
釆用由下至上法的好处在于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稳扎稳打,首先控制基层,打牢穿越集团在山东地区的统治基础,并且在控制基层的同时,逐步培养一批地方行政的管理人材来,然后逐步向上,基本就可以顺风顺水的确定在山东的统治,而且前期控制胶州、高密、即墨三县,基本就是釆用的这一模式,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不会出较大的事故。
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见效果慢,毕竟控制基层,推行土地改革都是需要时间,而且由于对地方的高层缺乏控制力,容易遭到地方势力组织的暴力抗拒,像这次地主联盟进攻门埠村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信在其他地方推行推行土地改革的时候,是肯定还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当然这些缺点到也不是不能克服,时间长就耐心一点,而遭到地方势力组织的暴力抗拒,则可以同样用暴为镇压,但有一个难以解决问题,就是由下至上法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地方管理人员,无论是穿越集团内部还是本土的归化民众。
按照清廷的地方行政划分,山东省共划分有10个府,2个直隶州,8个散州,96个县。如果只算控制县城,穿越集团就必须组建96个团队,按平均个团队15名穿越者计算,就需要1400余名穿越者,这几乎占到了目前非军方穿越者人数的4成左右。足以让现在的穿越集团伤筋动骨,而且即使是控制县城,也不是什么人都行,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地方管理经验才行,但现在的穿越集团还是本土的归化民众显然是找不出这么多的地方管理人员来。
而由于李鸿章向穿越集团提出,清廷可以让穿越者担任山东巡抚、布政司、按察使、道台、提督、总兵以及各府州官员等官职,这样穿越集团就可以将整个山东的官场全部打包下来,也导至了有人提出了另一个控制山东的模式,就是从上而下法的产生。就是先获得山东省的最高行政官职,然后慢慢向下发展。即先接手山东巡抚、布政司、按察使、道台这一类管理全省事务的官职,然后取得府、州的最高官位,再向下面的散州、县扩展。
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可以让穿越集团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山东省的全面控制权,而且在前期需要投入的地方管理人员并不多,是目前穿越集团的人力资源条件能够做得到的。但缺点就在于在山东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有可能会被地方势力架空,由于控制力不足,容易引发较大的事故,同时穿越集团还要承担基层民众的怨气,并且替地方势力的一些害民行为背锅。
可以说这两种方法都各有优虏,并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