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宫宴热热闹闹的开始,又热热闹闹的结束,出了宫,各自归家。罗太后亦回到了福寿宫,脱下钗环,歪靠在软榻,目光落在榻几上。
榻几上摆放着一本崭新的《南华经》,罗太后拿过经书,立刻认出是姚心萝字迹。一直站在旁边的雀姑见她拿起了经书,笑道:“娘娘,这是县主为您特意抄的。上回您说那本经书字太小,看不清,县主就记住了。”
“囡囡自小就细心,乖巧懂事。”罗太后翻开经书,看着上面一笔一划写得端正的大字,笑得眼角满是细细的皱纹,“她为我抄经书,却不言语,不求赏赐,不像那些人,做一点小事,恨不得嚷得全天人都知道。”
雀姑笑了笑,道:“太后对县主好,县主都记在心里呢。去年冬天,县主还帮太后亲手做的一对护膝。”
罗太后又道:“可不是,囡囡年纪小小的就知道惦记我。你说说看,我不喜欢这样冰雪聪明、体心可人的孩子,难道去抬举那些蠢笨如猪的东西?”
雀姑不好接话了,罗太后骂的是宝屏公主。当祖母的骂孙女,怎么骂都不过份,她这个做下人的,却不可僭越多嘴。
“所以说,这嫡出的就是嫡出的,庶出的就是上不了台面。”罗太后忿忿地道。
“娘娘,不理会她们就是了,别动气。时辰不早了,是不是该歇息了?”雀姑笑劝道。
罗太后深知养身之道,听了她的劝,放经书,洗洗睡了。
第二天,章皇后的一道懿旨送达廉府,廉细宁受封为郡君,封号为书华。
有了正四品的郡君封号,让没有一母兄弟的廉细宁有了依仗,同安郡主放下了一半的心,着力为她相看人家。
皇恩浩荡,廉细宁得了封号,进宫谢了宴,廉府摆了流水宴庆贺。姚心萝和廉细宁来往不多,没去赴宴,备了重礼,着人送去庆贺。
这天有喜事的,不止廉家,还有定远侯府,大少奶奶张氏有喜了。廉家的喜事众人皆知,定远侯府的喜事,只有少数人知晓,郑氏暗自得意。二房的嫡长孙就要出来了,长房那臭小子还没娶妻,这爵位肯定会落在二房来的。
廉李两家的事,与旁人没有太大关系,各家各户各过各的日子。姚敦臹从贡院出来,在家里休息了两日后,恢复了精神,就不肯安分呆在家里,巧舌如簧哄着姚心萝,让她去跟国公爷和父母说城外的山庄小住。
入秋以来,就下了一场雨,天气闷热,这几日,还影响了姚心萝胃口,吃不下东西,小脸有些消瘦。致力于把女儿养的白白胖胖的韩氏看着就心疼,姚心萝一提要求,她就应允了。
想去山庄玩的人,不止姚敦臹和姚心萝,姚静香等人也想去,于是国公爷大手一挥,“想去玩的,都可以去。”
八月二十二日,宜出行,上午,从梁国公府驶出了五辆马车,上面分别坐着姚家五位姑娘和两位表姑娘以及她们的贴身婢女,姚敦臹和姚敦正兄弟,则随吕一飞等护卫骑马同行。
马车出了城,姚允妩就按捺不住,撩开了车帘。姚心萝随她一起看外面的景色。道路两边都是稻田,因已秋收,田里有的种着耐寒的蔬菜,有的就只有割完稻穗后残留下来的稻秆,还有人在挥动锄头,在田里翻土。
在官道上走了近七八里路,拐上乡间小路,走了一个半时辰,到了山庄外。管着山庄的老郎头带着他的老妻和儿孙们,从庄子里出来,跪下磕头行礼,道:“老奴给县主、四少爷、五少爷、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五姑娘、邱表姑娘、祝表姑娘请安。”
姚敦臹笑着上前,一把将老郎头拽了起来,道:“郎庄头,我们要在这里住上些时日,你要这样天天大礼参拜的,你不嫌腰累,我们还嫌麻烦。”
“主子们能来庄子上小住,老奴高兴,不觉得累,只盼着主子们住得舒服,能多住些时日。”老郎头是真高兴,做为庄头,他在主子面前露脸机会不多,这是难得的机会。
“有好吃好喝的,我乐得多住些时日。”姚敦臹笑道。姚心萝斜了他一眼,这话说的,书院难道还苛刻他的吃食不成?
“四少爷放心,庄子里什么都有。老奴一早让我家老三上山,逮回了三只野兔子、五只野鸡和一窝鹌鹑,只要四少爷和诸位主子喜欢吃,明儿,老奴让他再上山逮去。”老郎头一边引着众人往庄子里走,边笑道。
“明天我和他一起上山,我带着弓箭来的。”姚敦臹之所以要到庄子里住,为得就是上山打猎。
“今年年景好,秋收时节,谷物满仓,山上的野物满山跑,四少爷上山一定可以满载而归。”老郎头乐呵呵地道。
“太好了。”姚敦臹大喜,“五弟,你要不要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