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了契丹人,完全占据了托纥臣水,那么接下来霫族必定趁火打劫,抢占契丹人在弱洛水南岸的大片土地,最终局面就是奚族和霫族双方联手,共同瓜分契丹,皆大欢喜。
如此一来,这一仗的关键就落在了鬼方,奚族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辱纥王云手上,责任重若千钧,压力山大,而辱纥王云也必将为此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都有可能全军覆没。
那么,辱纥王云付出如此巨大代价,能否得到足够回报?答案并不确定。如果辱纥王云全军覆没,鬼方城沦陷,不但没有任何回报,还要承担亡族灭种的罪责;如果辱纥王云损兵折将保住了鬼方城,实力必然剧减,这种情况下,即便有所回报,得失也不成比例,弱肉强食,辱纥王部很快就会被阿会正吃得一干二净;当然,还有一种最好结果,那就是辱纥王云以最小代价保住了鬼方,实力损失不大,回报也高,但前提是,兵临城下的突厥人并没有攻陷鬼方的决心,也没有深陷东北战场的准备,在兵力上也没有绝对优势,此番攻击仅仅就是“围魏救赵”,就是拿鬼方安危胁迫阿会正撤兵,以维持东北三族鼎足而立的局面,而阿会正也妥协了,也“默契”配合,主动撤兵,并且安然无恙地返回了。
那么,这种最好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微乎其微,因为突厥人和奚人之间没有信任可言,宗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突厥人对东北之地垂涎已久,但中土人和远东高句丽同样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块“肥肉”,结果陷入僵持,大家谁也吃不到这块“肥肉”,然而现在形势变了,中土人和高句丽打了个两败俱伤,暂时都失去了吞并东北之力,突厥人理所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果断出手。
因此辱纥王云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突厥人围城打援的可能性最大,此计不但可以迫使阿会正撤兵,还能借助契丹和霫族之力,三方夹击阿会正。而阿会正惨败之后,迫于生存压力,必然向突厥人投降,于是突厥人轻而易举就吞并了奚族,拿下了奚地,然后突厥人再乘胜出击,横扫契丹和霫族,东北之地唾手可得。再退一步说,即便突厥人未能实现最大目标,甚至都未能吞并奚族,但绝对可以重创奚族,继而大大加强对东北之地的控制权,最后的赢家还是突厥人。
这样一分析判断,再权衡一下利弊得失,辱纥王云的选择事实上只有一个。
他不能冒险,不能拿奚族的命运做赌博,同时他也不能置辱纥王部于死亡之绝境,所以他只能十万火急请阿会正撤兵,乘着突厥人还没有攻陷鬼方,乘着鬼方还能坚守,松山要隘还在自己手中,乘着契丹人还没有看清形势,乘着霫族还没有开始趁火打劫,乘着形势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请阿会正不惜一切代价撤回来,虽然奚族会因此错失发展机遇,甚至可能会因此遭受沉重打击,但族群保住了,栖息地保住了,辱纥王部也保全了,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算是最好结果了。
“点燃烽火,向松山报警,确保松山要隘不失。”辱纥王云转头看了孟坝一眼,“你立即出城,利用夜色的掩护冲出敌军包围,向大王求援,请大王火速撤兵。”
云的命令与孟坝的预计有些出入,他稍稍迟疑了一下,一口答应,然后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突厥人选择在此刻偷袭鬼方,应该与中土人出塞攻击有直接关系,一旦南北大战爆发,突厥人为了全面对抗中土,不但需要东北之地的稳定,还需要东北三族为其冲锋陷阵,所以我认为,突厥人偷袭鬼方的目标应该是迫使大王撤兵,而不是攻陷鬼方。再说,突厥人两线作战,无法集中主力攻打鬼方,而我奚王府的军队支援而来后,可以里应外合夹攻敌人,如此则鬼方必能坚守更长时间。”
云一听就明白孟坝的意思。孟坝被眼前的发展良机所诱惑,同时对突厥人抱有一丝幻想,对突厥人的残酷和血腥也认识不足,竟然天真地认为可以与虎谋皮,可以一边与突厥人周旋,把突厥人拖在鬼方城下,一边继续攻打契丹,攻占托纥臣水,拓展疆土。
“你凭什么认定突厥人两线作战?”云毫不客气地质问道,“你哪来的证据证明,突厥人还在闪电河两岸与中土人交战?”
孟坝哑口无言。
“不要抱有幻想。”云厉声说道,“告诉大王,突厥人大兵压境,鬼方旦夕不保,请大王不要有丝毫迟疑,十万火急撤军回援,否则奚族有亡种之祸。”
=
=